農業文化遺產助力美麗鄉村查包養網心得建設_中國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系統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今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包養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覆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並將打造美麗鄉村列為“美麗系列”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目前,我國已認定“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和“中國最美休閒鄉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共1981個,其中270個就位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這意味著美麗鄉村和農業文化遺產地在生態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全國政協委員、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美麗鄉村建設”等成為了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代表委員表示,我國擁有悠久的農業發展歷史和覆雜多樣的生態地理條件,歷史演進中,勞動人民創造了數量豐富、類型多樣的農業文化遺產,為探尋美麗鄉村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慧方案和解決之道。為此,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方面價值,盡快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並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作為建設試點,積累經驗,逐步推進。

讓農業文化遺產撬動“美麗經濟”

2022年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總書記在賀信中科學闡釋了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路徑,為保護共同農業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富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閔慶文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多樣的民俗文化、優美的鄉村景觀,可以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在特色農產品生產、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文化創意與科普研學等方面的多種功能與價值,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

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能使當地相關農產品品牌溢價10%-30%,當地居民的收入貢獻率接近40%,增強了當地農民的獲得感,吸引了一批人返鄉創業就業,促進了美麗鄉村的繁榮。

雲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是聞名於世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擁有1300多年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共墾共創的一種世界罕見的農業文化景觀,也是我國山區稻作梯田的典型代表。勤勞智慧的勞包養網動人民巧妙地把“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打造成“四素同構”的生態農業系統,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創造了享譽世界的農耕文化與山地梯田景觀。

雲南元陽梯管委專職副主任徐忠亮介紹,阿者科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元陽縣南部的一個小村子,地處紅河哈尼梯田元陽核心區。阿者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為推動古村落阿者科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2018年,元陽縣邀請中山大學為阿者科村民小組專門編制了“阿者科計劃”,組織村民成立村集體旅遊公司,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遊。自“阿者科計劃”實施以來,以“蘑菇房”為載體的鄉村旅遊業逐漸成為阿者科村的支柱產業,極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品牌已基本形成。2019年,阿者科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

閔慶文建議,建設美麗鄉村,需要將保護生態環境、傳承鄉村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協同推進。要注重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性,以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同時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風貌引導,以保留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蘊涵著豐富深邃的歷史文化信息,要傳承弘揚包括民俗、節慶等在內的鄉村文化,以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文化”與“母文化”。

讓綠色成為美麗鄉村的底色

流水潺潺的稻田,水稻為魚提供生活環境和食物,魚為水稻松土施肥,田埂間魚稻相依,和諧共生……這既是如今浙江青田原生態的農田風光,也是這里千百年來再尋常不過的農耕場景。

青田縣稻魚共生產業中心推廣研究員吳敏芳介紹,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里,兩個互為依存的物種,通過原始協作,形成科學的生態系統,產出了安全綠色的田魚和口感香糯的稻米。

在這些遺產地中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古法栽培和傳統種養中,處處蘊含綠色低碳的中華智慧。在湖州,桑基魚塘巧妙結合當地“植桑、養蠶、蓄魚”三大農業生產,以“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連續運轉千年;在紹興,先民種榧造林,人工嫁接培育了優良經濟樹種“香榧”,它集食用、藥用、油用、材用於一身,至今仍是當地大部分農民的生活支柱;在慶元,從剁花法到段木法,再到代料法,當地食用菌栽培技術不斷叠代,將森林保育、菌菇栽培、農業生產有機融合……

“鄉村是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發揮功能的載體,這在農業文化遺產地表現得更為明顯。”閔慶文認為,建設美麗鄉村,需要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當前特別需要加快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強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廢舊農膜分類處置,進一步聚焦農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強化系統治理,深入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就可以從農業文化遺產中的稻魚共生、桑基魚塘、林菇共育、農林牧覆合、間作套種等傳統生態農業技術體系中得到借鑒和啟示。

讓農業文化遺產地成為美麗鄉村先行示範地

2023年包養底,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安徽銅陵白姜種植系統和浙江仙居古楊梅群覆合種養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養網價格。截至目前,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增至22項,數量位居世界首位。

在中國的22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浙江獨占5項;在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浙江有17項,數量排名均居全國第一。如果追溯歷史,世界上第一個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正是出自浙西南大山的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在閔慶文看來,浙江之所以成為“農遺大省”“農遺強省”,不僅在於有得天獨厚的生態風貌、農耕傳承,也在於數十年如一日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堅持。

包養網

2003年,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了“千萬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同時,作為“兩山”理念發源地的浙江省安吉縣率先開啟了“美麗鄉村”建設試點,並取得引人矚目的成效。

“建設美麗鄉村,要讓農業文化遺產地成為美麗鄉村先行示範地。”閔慶文認為,農業文化遺產地具有建設美麗鄉村的資源基礎,因為農業文化遺產系統蘊含著人地和諧的生態文明理念、環境友好的生態農業技術與結構合理的生態文化景觀,對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代表委員一致認為,建設美麗鄉村,需要紮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因地制宜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