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雨季,行走在西白蓮峪村,只見山間霧靄氤氳,靜下來聽,流水潺潺,蛙鳴陣陣……這座北京小山村位於密雲水庫北包養側的馮家峪鎮,距離市中心約120公里。有山有水有長城,路遠地稀條件差,獨特的自然和文化優勢能給這個過去的低收入村帶來哪些發展和變化,又描繪出怎樣一個鄉村振興的“密雲樣板”?
7月29日拍攝的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7月29日一大清早,56歲的村民高書萍戴著草帽拎著桶,頭一低,貓包養網腰進了村子西側的南瓜棚,這里引進了“貝貝”“味皇”兩種進口南瓜品種,口感接近板栗,味道甜,營養價值高。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收獲季,瓜藤上,幾剪子下去,高書萍身邊小腿高的水桶里就裝滿了不常見的“迷你”南瓜。“今年的收成估計和去年差不多,20畝地產3萬斤左右。”高書萍盤算著,希望滿滿。
7月29日,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的村民在采收南瓜。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早在幾年前,村民們可沒有現在的心氣兒。西白蓮峪村村民以種植板栗為生,但因平整優質土地少,無法實現規模化經營,產業結構單一脆弱,加之為堅決落包養實“保水第一責任”,密雲水庫上遊養殖業紛紛退出,養了多年的柴雞不讓養了,村民收入受到極大影響。2016年,西白蓮峪村被列入北京市低收入村。如何讓村里的220多名村民“脫低”,成為鎮村兩級幹部們最想攻克的難題。
2017年,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幫扶指導下,西白蓮峪村在西側溝域打造了綿延約一公里、占地50畝的“金瓜谷”,形成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加工為一體的都市農業體系。除了南瓜,林下木耳、百合等作物也在專家指導下引進種植,村民們有了新營生,紛紛鉚足了幹勁兒精心經營。
品質有保障,銷路靠電商。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知曉了西白蓮峪村的農產品,“金瓜谷”共吸收近40名低收入戶參與種植生產,2019年、2020年人均增收約3000元,達到28636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近60萬元,低收入農戶全部實現“脫低”。
收入“脫低”後,鄉村振興之路應該怎麽走,如何既“保水”又“富民”?“不能發展第二產業,只能依靠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第一產業的提檔升級,並提升第一產業的附加值。”馮家峪鎮黨委書記林桂彬認為,依托自然和文化優勢,發展文旅產業才能實現生態、富裕、和諧。
2020年,在馮家峪鎮黨委政府支持下,精品民宿項目建設在西白蓮峪村悄包養網然拉開帷幕,經過一年時間,多個項目已經建成並進入試營業階段。在一座名為“鏡院”的民宿內,庭院設計感十足,兩面巨大的鏡子矗立其中,房間內現代化設備應有盡有,外立面通體白色簡約大方,與古樸民風交織在一起。
7月29日,工作人員在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的民宿整理庭院。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馮家峪鎮人大主席付新華介紹,部分精品民宿項目由公司專業經營,項目運營收益與村集體采取基礎租金加分紅的方式,並實現就業本地化,每年為村集體實現增收,一些村民被招聘為民宿“管家”,有了長期穩定收入。
“人氣旺了,收入高了,西白蓮峪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付新華說,去年,“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公布,西白蓮峪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
7月29日拍攝的馮家峪鎮西白蓮峪村境內的長城(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在西白蓮峪村東側,常年不斷流的白馬關河流經馮家峪鎮匯入密雲水庫,就像密雲人不斷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包養網優勢,推進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腳步永遠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