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耕地質量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_查甜心寶貝包養網中國網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一年來,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把耕地質量提升放在突出包養位置,作為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治本之策,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耕地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牽頭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摸清全國土壤家底;進行退化耕地治理,全方位、多舉措提升耕地質量。

在2022年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今年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再上新台階。土壤三普今年全面鋪開,已完成88個試點縣成果驗收,完成全部普查樣點布設。東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等重點區域,集成技術模式開展試點,總結出一批有效做法。

高標準農田加力推進 守牢基本盤

安徽省界首市泉陽鎮張樓村新建成的1000畝高標準農田示範方內,機耕道寬敞、田塊方正、溝渠相連。“旱能自動噴灌,包養澇能順利排水,過去普通農田澆水要近半個月時間,現在只需要5天就能澆完,節省人工,又省時間。”張樓村種糧大戶焦清亮對高標準農田帶來的便利深有體會。

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升耕地質量的大頭。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謀劃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編制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與水利部共同推進全國農田灌溉發展規劃編制;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部門開展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遴選評估,支持山東德州市等20個地區率先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工作聯動,深化政銀合作機制,引導政策包養網性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完善配套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印發《旱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技術規範(試行)》,指導各地統籌做好缺乏灌溉水源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有關工作;研究起草高標準農田工程設施建後管護制度,指導各地建立健全日常管護和專項維護相結合的工程管護機制。

各地方也在紮實推進年度建設任務落實的過程中,不斷探索適合本地的高標準農田“建管護”模式。

河南省將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與實施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工程對接,新立項高標準農田項目535萬畝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新建高標準農田255萬畝、改造提升280萬畝。甘肅省因地制宜,在河西地區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引導實現“一戶一塊田”;在中部丘陵山區實施高標準梯田建設,引導實現“一戶一台地”;在大型灌區引進龍頭企業先流轉再建設,引導實現“一企一基地”。

土壤三普全面鋪開 摸底數強基礎

“米袋子、菜籃子,關鍵摸清土底子”。對全國土壤進行“全面體檢”,摸清土壤家底,發掘後備耕地資源,才能為守護大國糧倉、端穩中國飯碗提供科學支撐。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是完成土壤三普成果驗收的試點縣之一。“結合土壤三普中的土壤酸化專題報告成果,我們制定了相應的酸化土壤治理思路;同時,普查結果顯示上高縣富硒土壤面積高達989平方公里,為挖掘全縣富硒優選區、打造富硒特色產品奠定堅實基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上高縣副縣長汪曉艷表示,已將土壤三普的最新成果應用到當地土壤酸化治理、打造特色農產品的實踐中。

為推進土壤三普工作全面鋪開,各級各地從機制、組織、隊伍、技術等強化保障。有關方面推動將土壤三普工作開展相關情況納入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標體系中。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各地各級均成立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建了3000余名專家組成的技術隊伍,累計培訓超過17萬人次。構建“五靠四控”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從靠技術規程規範、靠作業人員資質、靠專家技術指導、靠工作平台管控、靠同步監督抽查入手,在各環節做到全程控制、源頭控制、前端控制、同步控制。通過狠抓各環節質量把關和各主體責任落實,確保數據真實、準確、完整。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土壤三普試點工作形成了一批可覆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樣板,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組織、技術、保障、質控體系,為全面鋪開和最終成果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據了解,當前土壤三普外業調查采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已進入關鍵時期。截至12月18日,完成外業調查采樣174.8萬個,約占全部樣點的65.8%,整體完成年度采樣過半目標;完成樣品制備72.6萬個,已完成樣品檢測7.9萬個。對1100多個縣(市、區)的1800多個土特產品區布設樣點實施專題調查;對31個省(區、市)開展典型土壤生物調查。

護黑土、治酸化、改鹽堿 綜合推進

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加強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鹽堿耕地改造,是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針對東北黑土地、南方酸化地等重點區域,各地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切實采取措施,集成技術模式開展試點,總結包養出一批有效做法。

“我們把稭稈歸到寬行,把窄行清理出來,作為苗帶,來年春天進行播種;明年秋收後,我們再把稭稈歸到今年的窄行去,以現在的寬行作為苗帶,密集種植兩行玉米……”今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在遼寧省昌圖縣舉辦“我幫農民護黑土”活動,亮中橋鎮永豐村盛泰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通過演示稭稈歸行機進行旋耕操作,向現場的管理技術專家們,詳細介紹了該縣近年來推廣的“稭稈覆蓋還田寬窄行技術模式”,這種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不僅養肥了黑土地,還能保證出苗率和產量”。

黑土地保護是東北地區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內容。為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了做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2023年重點工作的通知,從落實年度任務、推進綜合治理、加強資金保障等方面督促相關省份穩步推進相關工作。吉林省召開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領導小組會議、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座談會,及時修訂《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2023年全省加快實施以土壤侵蝕防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肥沃耕作層培育為重點的黑土耕地保護面積2500萬畝。黑龍江省因地制宜大力推廣黑土保護的“龍江模式”“三江模式”,金融、農業農村等多部門攜手,圍繞黑土地保護六大重點領域提出12條具體支持包養網措施。

酸化耕地治理是南方地區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內容。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系統在長江中下遊、華南、西南等重點地區,針對酸化和潛育化等問題,推廣應用較為成熟的調酸改土綜合治理技術措施,集中連片組織開展酸化耕地治理。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在廣東省台山市開展“我幫農民治酸土”活動。在都斛鎮萬畝良田里,多位農戶與管理技術專家一同觀看改裝後的履帶式旋耕機,在旋耕作業過程中,同時均勻撒施土壤調理劑和有機肥。廣東省農業環境與耕地質量保護中心副主任戴文舉介紹,廣東探索出土壤酸化治理的“一機協同多用”和“多機協同作業”模式,能減少農機下田次數,降低種糧成本。經過各類技術模式改良,都斛鎮土壤pH值從改良試驗前的4.55左右提升了0.14-0.42。

此外,為推動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加強耕地土壤鹽堿化防治,探索不同鹽堿類型區域的綜合治理措施;在土壤三普中組織開展鹽堿地土壤專題調查;向社會推介發布了第一批耐鹽堿優異作物種質資源清單,推動“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

隨著一系列紮實有力政策舉措的落實、一系列務實有效機制辦法的落地,我國耕地質量總體進入持續改善、穩中有升的階段。耕地保護量質並重、用養結合,我國糧食安全的底座更牢,我們端穩“中國飯碗”的底氣更足。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